学生
研学手记
/参观梨园/
高一1班 王可人
参观完徐州农科院后,我深深认识到了科研的不易。本以为看到的全是高精的实验室,实验人员来来往往穿梭其中,进行大大小小的实验。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除实验室工作外,更多的其实是在田野中辛勤劳作。科研从不是纸上谈兵,不是拘泥于实验室,需要时间,需要真实客观的数据,需要研究人员辛苦的劳作。在充满土气的田中,与作物深切接触,记录它们的生长,观察它们的特点,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正是阳春三月,迎着温暖和煦的阳光,作物肆意舒展着身体,辽阔的试验田中尽是生机盎然,映着我们的眼睛。远处的农人动作敏捷,娴熟查看着作物的长势,看着他们辛勤的工作,不由心生敬佩。随行的工作人员,更是游刃有余地讲解着关于马铃薯的知识,面对我们源源不断提问,不慌不忙,自如应答,展现其渊博的知识。当听到马铃薯的产量已经达到几千公斤每亩时,更是心生震荡。
不由想起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曾经提出的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而我们的回答毋庸置疑,中国人,靠自己,养活自己!我们因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造福天下人民而敬重他、钦佩他。但也不应忽视一个个深入乡野,默默无闻的研究者,是他们,带着满身土气,养活了中国人。正是无数科研人员前赴后继,作物产量才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徐州农科院一行,让我和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高一1班 张博
2025年4月3日徐州农科院研学记录
一、梨园病虫害防护系统
在这里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了梨树是如何进行防护的,包括三种方式:
①物理防治:人工捕杀和清除病株、病部。包括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防除,配合修剪、植株整形,去除病虫枝条、叶片、果实。
②化学防治: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有规律地合理使用农药,大部分化学药剂的使用限制在2次以内,有些农药是特殊的植物提取物。
③生物防治:使用一些昆虫的雄性信息素散发出类似雄性昆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引诱雌虫前来使其错过交配期、另外还需要重点防治主要病害。
二、马铃薯智能栽培示范区
在马铃薯智能栽培示范区,我们看到了储存用来种植的马铃薯种薯。可以看到马铃薯上长着类似球棍状的物体,球棍状的物体是薯块放在黑暗条件下放置时间过长,块茎通过休眠期后,在低温下有发芽条件而无生长条件时,芽眼萌动后形成小块茎。哈茨木霉菌和芽孢杆菌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可以有效防治土壤土传病害。所有马铃薯都可以进行雾培,雾培可以避免土壤中病原菌及病毒的传播,一般用来生产微型薯,用作种薯;马铃薯出土没有芽,发芽的土豆有龙葵素,不建议食用。播种的时候,建议催芽播种,芽长催到2cm左右,更有利于马铃薯出苗。较为适宜的播种行间距为65-75cm,株距为20-25cm。
三、小麦基因宝库解密
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10000年前在两河流域就有种植,5000年前在中国种植,具有广适应性。小麦基因中的碱基数量约为150亿,而人类只有30亿左右,是人类的数倍。其数量庞大的碱基为其变异等提供了多种可能,展现出惊人的变异潜能,使得其基因型丰富。独特的胚乳结构使其在常温下可保存5年以上,堪称 “移动的粮仓”。小麦的亩产为1000斤左右,而在建国初期,其亩产量仅有200斤左右,足足翻了五倍,其中有两个原因①栽培措施: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或改良小麦的产出和质量。②品种改良:通过不同的手段使小麦的性状表现为人类所需要的,主要手段为杂交重组。
四、国家甘薯科创高地
徐州农科院设立于1910年,设有甘薯、小麦、水稻、油料等农作物的研究机构。进入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就能看见一句话“世界甘薯看中国,中国甘薯看徐州”。这里研究出了许多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如高产抗病新品种“徐薯18” 彻底改变了我国生产用种由日本品种“胜利百号”一统天下40余年的局面,“徐薯18” 新品种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的 30.40%,总产量占54.97%。
二楼是甘薯加工研究处,陈列了甘薯粉、甘薯饮料、甘薯脆片、甘薯面条、甘薯代餐粉、甘薯薄饼、甘薯干、甘薯口服液(可治疗部分尿酸高的症状)等研发产品。若研究出优良的食品会与一些公司进行合作,进行大量的生产。三楼为理化实验室,多为分析和研究甘薯的结构。四楼国家甘薯种质试管苗库(徐州)保存着来自国内外1800余份甘薯种质资源。
高一17班 邢玉婧
4月3日的阳光斜切过大地,高一(17)班同学们踩着温热的地膜,踏入了徐州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蒜香,成排的蒜苗在田野里挺立如绿色长队。
几经辗转,我们到了马铃薯试验田,听到了熟悉的“块茎繁殖”的字眼,让生物课本中的“无性繁殖”瞬间有了温度。正午的阳光烤着后背,我们在试验田边上听着研究人员的讲解,生物书上的知识顿时生动而具象化。望着远处疾驰的火车与近处的麦田,农业与科技似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回望夕阳下的试验田,感受着麦浪间的呼吸。那些静默的作物在科技的发展下正以最纯粹的方式延续着千年农耕的血脉,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高一17班 庄子仪
在这杨柳四月,我们伴着春风与鸟啼来到了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当育种工作者的汗水沿着脸颊滴落,当枝桠在清风中疯狂伸长,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技在这民以食为天的古老大陆中擦出的璀璨火花。
农科院研学让我们触摸到科技兴农的澎湃。一颗颗马铃薯经分子料理技术化作全营养粉剂;绿色防控的种种手段蕴含了生物天敌替代农药的生态智慧。
这场沉浸式学习让我们触摸到农业科技的脉搏强有力的跳动,也深切感受到我们新一代青年更应以创新之力,守护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未来。
研学手记
/观察种薯/
高二1班胡欣宇
春风轻拂大地,如诗如画的季节揭开我们研学的序幕。在这个新生的季节里,嫩绿的叶片仿佛是大地的翠绿羽毯,在温暖的阳光中摇曳欲舞。这一次,我们来到了徐州市农业科学院。迈着轻盈的步伐,我们走进了仙境般的梨园,领略了梨花满园那无法言说的魅力,也见识了花木之下藏匿着的无穷智慧。紧接着,我们来到实验室,一瓶一罐,一土一光中嫩绿的植物破土而生,不同的试剂与配方下,科研人员手中诞生出高品质的植物与农作物,这一项项研究更是对生命的探索与敬意。
高二1班李天雅
在本次农科院研学出发之前,我联想到科研人挽起裤脚下田观察作物的画面,幻想着从试验田到操作台,在机械与智能的实验室里创造着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下车的那刻,迎面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黄色与绿色的土地,那种赤裸的土地所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
身后的土地上仍有照看作物的工作者,不时传来他们遥远的呼喊。讲解者的扩音器发出的微不足道的声音与之相比,是如此的苍白无力。突然发觉,好像已经许久没有这样拥抱过土地了。
这次研学让我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千万人使尽浑身解数要甩脱身上的泥土使自己看起来更加“整洁”,但人对土地的依赖又怎能撇得清呢?下午四五点的太阳洒在路中的水洼上,泛起粼粼的波光。大地,苦难而丰盛。这是我们所有人永恒的母亲。
图片 | 侯兮子
编辑 | 侯兮子
一审 | 侯兮子
二审 | 柏松
三审 | 牛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