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科处 > 华师大暑期培训感想

华师大暑期培训感想

2015年08月23日 11:12:49 访问量:78804 作者:徐佐
   
    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特别期盼早一些工作,当真正在教育一线工作时,却又非常怀念读书时那轻松、愉悦、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竞争激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内心常常希望有充实自己、提高自已的学习机会。机会终于来了, 7月22日——7月28日,我们一行30多人 来到了美丽如画、学术氛围浓厚的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研修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报告。短短的七天的学习,就让我感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最前沿的理论和理念,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让我深深地领悟了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和他们对教育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他们深邃而博大的思想给予了我一顿顿丰盛的精神大餐,真可谓 乘兴而来  满载而归。
    第一天下午聆听了王建军教授关于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讲座,让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王教授以其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儒雅睿智的人格魅力、丰厚博学的知识底蕴感染了我。他的讲解不仅有深邃科学的理论体系,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更是非常接地气地针对我们中学老师的教学实践分析诊断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适合我们专业发展的实用性建议。
    就如王教授所言,以前听过很多次讲座,大多数的时候听的时候很有感触,听之前也希望真的能改变自己,有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之功效。可是学完之后没去在意,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似乎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也没有去真正探究原因,王教授帮我们一起进行了分析。治学名句说得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是博学了,就马上转化为行动,中间的桥梁是需要自己去搭建的,有了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才会有笃行之。从博学之到笃行之,中间需要讲座听完之后自己的加工过程,需要将期间的点点收获和思维碰撞的灵光一闪稳定下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构架体系,而非听完之后没有行动,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被遗忘。把启发性的想法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再加工,稳固下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改变。也就是王教授言简意赅的“理-例-立”思路建议。
     此外王教授还在如何写课后反思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把反思过程变成微课题,如何听课形成自身内在的课堂评价系统方面给了全面具体而实用的建议。
     为师不难,从教不易。如果能做像王教授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上课呢?总之,在王教授的启发下,我会努力做教学-研究-发展三位一体的老师,努力使自己的一切教学活动不要流于形式,使其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努力做一位王教授这样的博学、幽默、风趣的好老师。
     王建军,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育系博士,华师大教科院副院长,教育系副教授。四十来岁,就有这些头衔,让人钦佩,要知道,这可是华师大呀。山东人,个头却不高,气质儒雅,上课时始终微笑,浅浅的,淡淡的。走下讲台,靠着讲桌,面对学员,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就这样一个劲地讲着,三个小时没问题。
     王教授在我们研修班上课的题目是《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他首先简单回顾教育史。古代是为师不易,但从教不难。孔子时代,教学方式是问对之学。学生少,教师方便因材施教,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在是为师不难,但从教不易。学生普遍缺乏的就是动力机制。私塾教师教学的办法是:念,背,打。那时体罚还可以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学生要想逃避肉体上痛苦,就得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把书读好。今天体罚是不允许了,动力机制从何而来?
 王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革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重在讲教学规范,即内容传输;80年代中至90年代后,重在提高教学效率,探索方法和模式,那时讲三个中心:教师中心,教案中心和课堂中心;90年代后期至今,回到对教育本源的理解,思考教育理念和策略,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和机制,自主地、开放地、形成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
 王教授说,新课程只重其意,不重其招。但他又播放《倚天屠龙记》视频。经典台词,“太极,只重其意,不重其招”,“你有九阳神功护体,学什么都快!”教授是担心我们曲解了他的观点,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意”和“招”的关系,其实二者并不冲突,有了“招”,学“意”会更快。可见,教师苦练内功还是重要的。
    下午王教授介绍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之一:促进教师对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方式:讲座,短期课程,到大学进修,工作坊,研讨会。
 之二: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反思性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五步反思程序,行动——回顾行动——分析到主要问题所在——创造替代性的行动方案——新的尝试),写日志,写自传,讲故事,信件交流,想象,隐喻分析,专业发展自我规划。
 之三:促进学校文化或教师文化的改进。班级和教研组是学校的细胞。要建立班级文化和教研组文化,让每个人从文化中获得成长,得到别人的认可,确定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之四:中国特色实践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1、专业辅导制度,社会互助学习,导师制 2、听——说——评课活动  3、教育科研 4、校本课程开发。
     王教授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接地气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写论文,如何开展听课评课,如何做课题研究,这些事平常我们也都在做,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通过他的讲解,耐心指导,我们有柳暗花明之感受。对一节课的反思内容及步骤:1、目标 2、问题 3、原因 4、改进。连续若干次对同一对象进行反思,就可以做成微课题进行研究。教师撰写论文,其实就是将自己的经验以理论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或将行为后面的道理论证出来。教师不缺论据,也不缺理论,缺的是理论话语系统,所以要尽快熟悉论文的叙述方式。听课评课活动要素:1、听课评课要有主题  2、依据——印象或录像  3、功能。从事课题研究要思考:出于什么目的,针对什么对象,围绕哪些方面,采用什么方法或途径,获取什么性质的数据。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目前是什么状态,为什么要进行研究,今后怎么办。
     王建军教授还在别处讲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性。因为教育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1、随着教育本身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2、现代教育复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复杂,现在的教育更侧重是学生的能力,意识和视野,而不单单是知识。教育对象越来越复杂,师生成长经验的差异造成深刻的沟通困难。教育内容越来越复杂。3、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些期望直接间接地转嫁于教师。4、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力巨大,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5、日益频繁的教育改革不断重新诠释“好教师”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王教授知识渊博,上课滔滔不绝,洋洋洒洒。虽然听了一下午的课,但感觉意犹未尽。他还给听讲座的人以建议,“听讲座往往当时有收获,但过后很快便‘还’给老师,带着一大堆火花的遗迹回家。究其原因,多是没有把收获稳定下来。补救的有效措施就是把收获加工一下,写成文稿物化下来,达到其价值的最大化。”
    华师大是人师圣地,中国教育的最高殿堂。在这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术氛围的浓厚,教授的人格魅力。其他教授的讲座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整理沉淀,并且争取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
    最后,特别感谢徐州三中为我们年轻教师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提升自我的机会。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