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精神 砥砺前行 | 1976届校友陆小华回母校执教“成长好课堂”
2020年06月08日 15:40:25 访问量:286次

“我曾经获得过很多份聘书,没有哪份聘书比今天这份更为珍贵;我曾经在很多讲坛、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也没有哪个课堂像今天这个课堂这么特殊。”2020年6月6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陆小华做客徐州市第三中学“成长好课堂”。作为1976届校友,陆小华的开场白情感深厚,亲切动人。“我是徐州三中72级初中21班的学生。我的初中和高中时光都是在徐州三中度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为我的一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母校毕业后,陆小华还在母校任教一年,做了一年班主任。这份和母校的难解之缘,凝结成这场“成长好课堂”思想盛宴。“我们真的能够跟上时代吗?”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引出本次课堂主题:不断砥砺与未来对话的资格。从刘慈欣、凯恩斯、《海权论》到金门海战、美英争霸、5纳米芯片再到法国中学生的哲学试题、摆地摊的老百姓……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陆小华旁征博引,分享了在与未来对话时,我们需要磨练的品质素养:知识框架、想象力、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格局见识、善作善成。而在知识框架的搭载过程中,我们必须刻苦锻炼信息力、思想力、行动力、专业力、系统力。陆小华特别强调了一个词——“精神资源”,他很赞成徐州三中搭建“成长好课堂”这个平台,给三中学子带来无尽的精神滋养。精神资源靠的是平时的阅读和知识的汲取,精神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人一生能走多远。陆小华还向三中学子讲述了他的家国情怀:与人民同心。“记住人民的心愿,人民的呼唤,人民的利益,永远不要脱离人民,这是作为一个新华社记者,也是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的。”陆小华的演讲,以宏大的格局,尖端的视野,带给学生境界的开阔和心灵的震撼。徐州三中高三年级部分学生也聆听了讲座。最后,陆小华勉励三中学子未来能走进新华社,并用自己写的一段话结束了整场讲座,“思想者,是人的生命还在存续的标志。而‘学着’,则应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因此对我,生命的延续过程就是学着的过程。”(文/侯兮子 图/申玉君 侯兮子)补充资料
陆小华,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 ,民商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导,传媒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新闻研究所所长、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等职,连续担任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主要成果有:《西部对策——抑制返贫与中西部发展》、《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再造传媒——传统媒体系统整合方略》等。
编辑:侯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