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沿革 > 赵爱武撰文《江苏学院简要历程》发表在徐州政协网

赵爱武撰文《江苏学院简要历程》发表在徐州政协网

2020年10月20日 17:27:45 访问量:152314
江苏学院简要历程
赵爱武
来源:  徐州文史资料第38辑 http://www.xzzx.gov.cn/tszs/show-4333.html
 一、江苏学院的起源及建立
1939年7月, 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在江西上饶举行第一届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呈请国民政府允许在江南、皖南沦陷区附近增设国立师范学院、国立大学各一所,同时拟办随军学校,以备收容沦陷区逃亡青年,并施以教育,培养师资,为国储才。是年冬,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字墨三)先生根据国民政府新颁之《游击区域及接近前线各省设立临时政治学院办法》之规定,召开会议,商讨筹办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事宜,决定由第三战区司令部办公厅主任朱华中将具体实施。朱华乃行伍出身,不谙教育,遂力邀广西大学陈近朱先生协助办理。1940年2月,在江西上饶(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成立筹备委员会,主要成员有朱华、陈近朱、孔充、冷欣、王鹤斋等17人。经研究商定福建崇安(武夷山市)之武夷山万年宫(今朱熹纪念馆)为临时院址。同时选派人员奔赴闽、赣,乃至上海租界搜购图书仪器等,并得崇安县朱熹后人朱尔典教授寄存古籍数千册。学院建立图书馆,邓梦鱼任馆长。1940年夏,学校在东台、金寨、屯溪、上海、南平、上饶、桂林等地设考招生,计招收212人。筹委会原拟设立四年制大学,未得教育部核准,只批准为临时政治学院,学制一年,然后转入其他国立大学学习。此举引起师生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暂且如此。招生甫毕,学院筹备委员会改组为学院理事会,推举顾祝同为院长,朱华(实秋)为副院长,吴稚晖、纽永建、孔充、陈近朱等17人为理事。因为顾、朱不能常驻学院,乃委任孔充代理日常事务,陈近朱为驻院理事,范任(留法、长官部秘书)为教务长,李宗义为训导处主任。9月开学,所教授课程为普通大学一年级之课程,但考虑到今后延长学制,所以分文法两科。文科未及组成,实际只有法科的政治、经济、法律三系。学院于12月12日补行开学典礼,典礼上宣读蒋介石训词,内有“……学问之道,践履为先,昔贤谓此乃身体力行上事,而非口舌笔墨上事。可谓名论不刊。故必言行不离,然后学始有用,而在力行当中,种种难关必须一一勘破。譬如独航大川,中流一篙,最须着力。故天下最艰难之事,必须用第一流人才……”等语。顾祝同、朱华、陈仪(福建省政府主席)、冷欣(江苏省江南行署主任)和第三战区党政军多位要人出席典礼。顾祝同致辞并亲题“公诚”二字为校训。学院初建时期由第三战区司令部直接领导,实施军训,初期管理也基本上是军事化的。教务处和训导处对学生学习、思想管理皆称严格。学院延揽教师均为一时硕彦名家,如孔充(留美)、毛常(前清秀才)、范任(留法)、周枬 (法律)、詹剑峰(留法)、李宗义(留英)、邹文海(留英)、梁希杰(留日)等等。学生学习十分刻苦,学院图书馆藏书较多,新旧学派著作兼有,学生阅读后视野开阔,受益匪浅。此间办学经费由苏、皖两省摊拨,支出短绌时,则由第三战区长官部补助。
1941年夏天,第一届学生面临毕业,但学生对学制多有不满,顾祝同将学院拟改办大学一事报请教育部批准。8月,学校经批准改制为苏皖联立技艺学校, 顾、朱仍担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另从第三战区长官部派来毛常(晚清举人)代理主任委员,主持校务。专科学校为三年制永久性学校,设行政管理、会计、银行、机械工程、应用化学、茶叶六科,以行政管理、茶叶科为其特色。毛常兼任教务主任,周佛林任训导主任。当时技专图书馆命名为“墨三图书馆”,有尊崇创办者顾祝同先生之意。藏书分哲学、宗教、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等类别,并订有报章杂志计中文类20种,外文类26种,还有定期不定期刊物19种。江苏学院第一届毕业生近200人中有80人离校,少数转入厦门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中正国立大学,其余学生继续留在改制后联立技艺学校学习。当时很多学生认为技艺学校远不如独立学院,尤其对“技艺”二字很难适应。学校就聘请史学大师柳诒徵(字翼谋)等做学术,条分缕析技艺之重要,强调求学的目的是学做圣人,而圣人要“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可见古代圣人都是讲求工艺制造的,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同学的疑惑。是年夏天因各地学生对福建武夷山气候多有不适,战时缺少医药,学生多病,加上痢疾传染,一年以来,已有10多名同学亡故。有鉴于此,学院决定1941年暑假,全体师生赴江西铅山县鹅湖度假疗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夏,日寇沿浙赣铁路西犯,金华沦陷、上饶战事吃紧,闽北成为战争前沿,安全受到威胁,学校奉命南迁三元(今福建三明)。毛常因家乡告急,引而辞职,孔充代理校委会主任,许多兼职教师未能随迁,学校因此停办应用化学科,并将茶叶科委托福建农学院代办。这个时候学校仅余4科,教师43人,学生近400人。本年学校因迁校故仅招收行政管理新生40余人,而1943年因为学校忙于改制升格为学院事,未招新生。
1943年,全体师生强烈要求学校改制升级为学院,教育部不予批准,不久,安徽退出“联办”。孔充先生亲往战时陪都重庆与教育部商谈,在政界江苏籍元老吴稚晖、叶楚伧等的大力帮助下,奔走数月,不辱使命,教育部同意学校改制升级为江苏省立江苏学院。1943年8月,江苏学院成立。教育部聘请戴克光(字刚伯)先生担任院长,科系稍有调整,至1944年8月,停办行政管理系,增设文史、外文、数理、政治、社会教育5系(科),后又有微调,至1946年8月调整为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文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数理学系、机械工程系,另有社会教育专修班和大学先修班。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设立较多选修课程。1943年底,1940年入学学生学习期满,除少数就业外,绝大多数转入江苏学院四年级继续学习,其余时间入学者,也悉数转入相应年级学习。转入继续学习者,翌年毕业。学校规定毕业生必须服务社会半年,将服务心得报告经所属长官评定成绩良好者,邮寄学院,始得毕业证书。此段时间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除前文所谈及的孔、毛、范、周、詹、李、邹、梁诸公外,施蛰存、陈锺浩、俞调梅以及更多的兼课教授都为一时名流。国学大师柳诒徵、陈易园,历史学家周谷城等亦应邀来院讲学。戴克光院长学贯中西,主张学术自由,他说“任何学派的书都可以看,马克思的书也可以看。”一时学校的《资本论》成为抢手读物。戴克光院长视学生为己出,在学生遇到生活困难和政治追捕的时候,竭尽全力保护他们。戴克光院长尤其对教学质量要求严格,亲自宣布考试纪律“凡考试舞弊者,可不须院务会议做决定,立即予以退学处理”。学院在三元期间,取消了军训和军事化管理,学生课外活动比较丰富,创办了多种刊物,并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也组建了一些话剧团等。1945年春,对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学院郑义勇、徐莹等30余名体检合格的同学投笔从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学校旋即召开院务会议商议学校复员北迁、改制建校等事宜,教育厅批复暂迁扬州何家花园。是年年底学校整体搬迁,历时3个月全部抵达新址。但何家花园房屋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办学需要。教育部后又认为扬州虽地处江北,然距离南京上海较近。院校林立,并无实际需要。而徐州向无高等教育之资源,为均衡高等教育资源计,宜迁徐州。旋经全国教育复员会议决定,学院北迁到徐州办学。办学地址为今天徐州市第三中学所在,早年为徐州古城桓河清门外之土城遗址,徐州沦陷期间,日本人在此建立日本国民第一小学并附建幼稚园。此地作为学院本部,占地约80亩。同时将延平路与民主路交叉口两处房屋拨作教师宿舍。其一位置约在今徐州创意68街区,定名三元新村;另外一处在今徐州树人中学,定名为武夷新村。继而徐州绥靖公署指拨原新发蛋厂(今徐州创意68街区)50余亩地及厂房、办公用房作为江苏学院二部。教育部核拨法币1亿元为办学经费,学院建立宿舍、食堂等必须设施,并接通自来水,硬件建设初具规模。
二、江苏学院在徐州
江苏学院在徐州的3年多时间里,戴克光、徐直民、徐镇南先后担任院长,以徐镇南任期最短。学校自1946年8月起调整为8个系和1个先修班、1个专修班。当时的8个系及先修、专修班的历任主任、教师如伍倜、施蛰存、黄淬伯、汪静之、李祁、戴克光、周枬、俞调梅、王揆生等皆为当时名教授。学生入学一律经过公开考试,合格才能录取。学生主要来自苏北,学生待遇从1947年开始改为奖学金制度,包括前三届的公费生,学院也只提供学习、膳食、住宿费用,其余自理,因此不少学生在校外兼职。学校根据教育部规定,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各系都有学术团体,定期不定期举行学术活动或者出版刊物。学生自治组织相对健全,还有一些同乡会之类的组织。自学院迁徐州始至1948年10月南迁镇江的3年多时间,是江苏学院办学历史的黄金期,全院28个班级,期间学生人数多时达700人,校风严谨、管理严格。
学院迁徐后,在日本投降的大背景下,顾祝同想借此契机将江苏学院升格为大学,遂于1945年10月发电教育部云“本院已具有大学基础。若就此扩充为国立苏大,则可事半功倍”,但教育部复电认为“改为国立大学一节,以目下人力、物力皆极困难,歉难从命”。也有提议学院南迁南通,以与南通诸院校合并以成综合高校的意见,亦为教育部搁置不议。自此之后3年间,围绕学院升格国立大学事,学院负责人多次与教育部交涉,均未获批准。1946年6月,刘云昭等参议员在江苏省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提交“请教育部改江苏学院为江苏大学案”。9月,顾祝同列举改制理由云“徐州当苏鲁豫皖四省要冲,文物荟萃,平时战时皆为政治军事之重镇,而高等教育以往尚付缺如……拟请自35年度第一学期起江苏学院改制为国立江苏大学 ……”。是年12月14日,学院教授会代表黄淬伯致函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力陈改制为江苏大学之理由。薛岳将此信转交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12月20日,又有徐州参议会参议长杨文炳致电朱家骅请求改制。1947年初,顾祝同再次将改制一事致电蒋介石,蒋令转教育部,教育部长朱家骅始终婉拒改制一事。后来顾祝同降格以求,致电朱家骅云"……为仰体国家财政苦难,兼宏作育起见……敬祈吾兄赐于批准,即改苏院为国立江苏或徐州大学,所有扩展经费在未列入国家预算前,校董会负责筹划……”,然朱氏仍然不予批准,且云"……改办大学一节,未经核准,不得自行组织筹委会"。
江苏学院深受内战之影响,诸种发展计划难以实施,许多著名教授纷纷离开徐州,只好在本地延揽师资。外地教授偶来兼课,也是集中突击,教学质量日降。1947年3月,教育部调整高校体制裁并高校事引发英士大学抗争,是事也引发江苏学院学生共鸣。4月,江苏学院学生自治会决定罢课请愿,学院也成立以韩德勤、戴克光为首的改制委员会,吸收教授、学生代表参加,开会讨论改制事宜。代表4月底赴南京,遭到朱家骅训斥,无功而返,第一次改制举动失败。
 1947年5月以来,江苏学院学生自治会多次开会,商讨改制问题。6月15日,自治会决议推选代表,再次赴南京请愿。6月22日上午,陆总司令部扣押请愿代表8人。下午300余人,举“江苏学院改大赴京请援团”大旗前往火车站,遭徐州警备司令赵复汉带领的整编88师徒手士兵围堵,当局派士兵进驻,封锁学院,禁止同学进出。顾祝同27日来院面见师生后学院解除封锁,院长戴克光引咎辞职,著名教授黄淬伯、管劲丞等辞职。暑期过后,有十余位参加运动的学生遭退学处理。是年秋天,当局调整了学院负责人,徐直民任院长,吴清度任教务长,董铎任训导主任,鹿崇文任总务主任,10月开学,全院8个系,32个班级,学生600余人,另有先修班学生80余人。1948年初,教育部令机械工程系并入英士大学,后由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此时学院负责人再度变动,徐镇南担任院长,吴清度任教务长,张全禄任训导主任,王玉明任总务主任。
三、学院南迁烟消云散
徐镇南担任院长时,徐州战况吃紧,学院奉命南迁镇江(江苏省政府所在地),此时顾祝同升任总参谋长赴南京上任,江苏省政府对学院态度消极,导致学院1948年10月迁到镇江后,资产图书无处安放,甚至只好暂存镇江火车南站,而学生多数也无处安身。后政府安排在谏壁镇王家花园为临时院址,因陋就简,但教授到职不足,开课不足。此间学生社团等组织较为涣散,但不少师生自由组合,讨论时政,与中共镇江地下党和民盟组织取得联系,参加活动。是时物价飞涨,学院学生苦不堪言,结伴渡江北上者也不在少数。1949年1月,国民党江防部队占住王家花园,江苏学院根据要求再次南迁上海闵行,以求与暨南大学合并,约100多名学生抵沪后却无人接待,被临时安排在闵行孤儿院里,一时无法复课。4月23日解放军渡过长江,30日闵行解放,5月初,上海县人民政府接管学院,暂由鹿崇文等负责的学院应变委员会维持院务。上海解放后,即有一批学生大约40人考入苏南公学、上海新闻学院和华东军政大学继续学习。6月上海县人民政府通知学院,按照规定,凡迁移异地的学校均迁回原地。由庄树裳等组成迁校委员会,在上海市、县人民政府的协助下,再次迁回徐州。此时在江苏学院的地址上已经成立了徐州市第三中学,各项接管工作由徐州市教育局全面接受。
时徐州教育局局长李迪生对返回学生做了报告,介绍了新民主主义的方针思想,并应学生之要求介绍了华东革命大学之情况,接收返徐教师9人,职员25人,学生145人,安排在私立昕昕中学暂住,残剩学具、医药用具等若干移交市立师范学校和市立第三中学。最终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分别去山东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华东革命大学继续学习,少数自谋出路。
[说明]
Ⅰ、本资料主要参阅材料如次:
1、江苏学院校友联谊会2007年编印《江苏省立江苏学院校史》
2、江苏学院旅台校友编印《江苏学院四十年》
3、部分江苏学院校友通讯
4、政协徐州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十辑《徐州文史资料》
5、徐州档案馆部分资料
Ⅱ、本资料特别邀请江苏学院数理系校友、我校离休老干部李鸿德老先生过目指正。
Ⅲ、本资料编写原则为勾勒学院发展概况,力求客观。故事例只取对学院发展有较大影响者,并删除各类参考材料中主观评论。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